资讯中心
热线: 400-998-6208
电话: 010-84896208
传真: 010-82780862
fiogf49gjkf0d

郭华东、杨元喜、李德仁三院士联合呼吁建立空间地球大数据

日前,“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17日表示,应构建“一带一路”大数据联盟,产生“基金会出钱—科学家出思想—大数据基础设施出成果”的联动效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傅伯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通过探讨空间地球大数据对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从战略高度对我国空间大数据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期望通过研讨,凝练符合我国数字地球发展需求的前沿科技问题和重大战略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数字地球在我国和全球的发展。

 

郭华东认为,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引擎,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的计算机用户数量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数量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全球第一。中国拥有的和正在拥有的数据在世界名列前茅,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也已处于国际前列位置。中国在此领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郭华东说,“我国应尽快将大数据定位为国家战略,把大数据做大做强。”

 

中科院院士杨元喜说,大数据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因此大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和挖掘都“呼唤高精度全球统一的时空基准”。

杨元喜表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基本满足中国航天、航空、航海事业需求,但不完全满足精细大数据开放需求,中国初步建立的独立的时间系统也还需提高精度、准确度和稳定度。

 

两院院士李德仁强调了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他看来,只有更好地挖掘数据才能拉动产业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及应用。

两天的会议中,23位来自空间对地观测、地理、地质、大气、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大数据具有主要依靠相关性分析、少量依赖因果关系实现科学发现的创新模式与能力,大数据在数字地球、全球变化、地震分析、矿产预测等领域已显现出地学知识发现的特点,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动力。我国业界应充分重视大数据给地球科学带来的重要推动和可能的重大变革、从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持续开展空间地球大数据的研究,提出可操作的举措,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迈上新的高度。

摘自: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赛迪网


声明:数字空间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优先联系我们 84896208,我们会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