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热线: 400-998-6208
电话: 010-84896208
传真: 010-82780862

       

清华同衡学术周 | 国土空间规划中信息技术被拉至前台


时间:2019530

 


       自国土空间规划意见出台后,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愈发被强调。在27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的解读中也提及,要抓紧同步建立基础信息平台,待规划编制完以后能够马上利用该平台实施监管。

 

     528日,在清华同衡学术周空间规划新技术集成与探索论坛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表示,目前国土空间规划被赋予了极高地位,但未来政府机构不可能无限制的合并整合,进一步的协同必须依靠新技术以形成数据的共享和协同的机制。正是因此,国土信息平台的建立,并且依据该平台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也显得格外重要。

 

     除信息化技术外,“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一些新的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巨大转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科技与信息化处副处长张丽亚介绍,例如北京市的新版总规明确要求今后开展城市体检,对城市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但现在智能化支持手段还存在不足。数据需求的提炼,数据质量检查和多元数据融合方面也存在短板,算法模型能力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她认为,城市智慧化治理方面经过四个阶段,最开始是电子政务、数据决策,现在正在从第三阶段的智慧政府管理向第四阶段的智慧城市协作治理过渡。在这个过渡期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突破。

 

     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数据,测绘遥感的相关技术手段也在其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正军介绍,在规划过程中涉及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的“双评价”,在进行双评价时会产生测绘地理信息需求,例如利用地形图计算坡度,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河流、湖泊的分布和面积测量。例如用雷达卫星可以判断断裂地质的分布和规模。“这些都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了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刘正军说。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跨学科项目,其复杂程度远超目前的单一学科、行业知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险峰认为,把这么多复杂的因素重新结合在一起,需要科学遴选管控要素,定义内涵、目标参数,梳理相互关系,同时选择有效的管控手段。

 

     尽管在实现过程中仍有难度,但来自规划、国土、测绘地信等领域的专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国土空间规划要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需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美丽中国和双百年目标。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为这些目标提供“空间保障”,成为未来世界的基础设施。只有科学规划、跨行业专家共同交流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它,共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

声明:数字空间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优先联系我们 84896208,我们会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